张杰 | |
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 电话:86-10-62781321 传真:86-10-62770314 E-mail:zjzhangjie@mail.tsinghua.edu.cn |
|
研究和教学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住区与住宅研究 教育简历1987-1991 英国约克大学高级建筑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专业履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2-1994:博士后、讲师1994-1999:副教授 1999至今:教授。 研究项目1. 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项目—“Modern Hous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2000”。(1997-2001) 2.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7-2008); 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管理办法研究(建设部,2007-2008); 4. 北京国子监—雍和宫保护区保护与整治规划。(1996-2000); 5. 北京南锣鼓巷保护区保护与整治规划(2000); 6.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石头城至以江门段城市设计, 石头城景观工程、水木秦淮工 程(2001-2004)(已建成); 7.福州三坊七巷遗产保护规划(2007-2008, 在施); 8.济南大明湖东扩城市设计(2007-2008,在施)。 课程教学本科教学住宅与住区规划设计 (秋季课程,学生90人);研究生教学近现代住宅 (秋季课程,学生50人);城市改造与保护(秋季课程:学生40人); 城市社会学专题(秋季课程,学生20人); 清华-MIT北京城市设计班(夏季,学生30人)。 国际交流1993年5至7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者;2001年3至8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高级访问学者; 2003年3至4月巴黎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1992年至今,多次代表建筑学院有关课题组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多次担任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工作室指导教授; 2002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北京城市设计工作室特邀评委。 荣誉和获奖1.建设部2005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2.江苏省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2007年)。 3.山东省2006年度优秀规划设计。 4.山东省2004年度优秀规划设计。 5.2001年度北京市优秀规划设计。 6.“研究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建设”项目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 等奖。 专业组织及活动会议组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英国《建筑师》杂志地区编委。 出版期刊文章1.“Informal Construction in Beijing’s Old Neighborboods”, in Cities, Oxford, UK.1997. 2.“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hina's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s”, in Globalizations and its Impact, FRN,Report 2000:1, 206-230(瑞典规划与合作研究委 员会学术期刊)。 3.“济南市芙蓉街地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8.04;45-51 4.“探求我国历史保护区小规模整治的途径”,《城市规划》1996.04, 5.“中国古代建筑组合空间透视构图探析”,台湾《建筑》(Dialogue),1998.04。 6.“通过小规模逐步整治改造实现历史街区的环境与社区的继承和发展” 《城市规 划》1999.02,29-33 7.“论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小规模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03,64-66 8.“南锣鼓巷及国子监-雍和宫: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城市规划》 2001.01。 9.“北京古城城市设计中的人文尺度”,《世界建筑》2002,02。 10.“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城市的振兴”,《城市规划》2000,02。 11.“英国后工业时期住宅状况”,《世界建筑》,2000,05。 12.“北京城市保护与改造的现状与问题”,《城市规划》2002,02。 13.“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城市规划》2003,09。 14.“从边缘到中心”,《建筑学报》,2004年11期。 15.“巴塞罗那扩展区多层高密度街坊的发展与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4/04。 16.“清代皇家园林规划设计控制的量化研究”,《世界建筑》2004,11。 17.“从国子监街区保护看北京保护的今天与明天”,《北京和北京:两难中的对话》, 联合教科文组织“历史名城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北京世艺印刷有限公司, 2005。 18. “传统城市文化景观保护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承德宏观空间结构研究为 例”,《理想空间》 2006(第15辑). 19.“中国式居住的织补策略”,张杰、邵磊,《时代建筑》,2006第3期。 20.“现代西方城市居住标准研究”,《世界建筑》,2008年第2期。 21. “近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脉络与中国的现实选择”,《住区》2007年第5期。 22. 作为执行主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第1期,商务出版社。 23. “论聚落遗产与文化景观的系统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第1期, 商务出版社。 24. “英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立法与管理”,《北京规划建设》2008,05期。 25.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Age of Reform”, 英国Architectural Design 2008 专 刊。 会议报告1.“Can the Centre be Livable for Local Communities”, keynote speech on Edgecity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elbourne, April,2001.2.“China’s Urbanism Since the Reform”, 2003年10月3-5日,美国Upen国际学术会议“Philip Paul Cred, the Beaux Art and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3.“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China-UK Urban Regeneration Forum, 北京Beijing, 11-12,01,2006。 4.‘Urban Conservation Plan for the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of Guangzhou – Ideas and Innovation’,2006年11月,清华大学,中德国际会议。5.“南京外秦淮 河滨水环境改造 — 三个实例介绍”,2007年3月8-1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25 年来城市实体和体制空间的转变》国际会议。 6.“走出‘理想’与‘现实’的漩涡”,2007年1月,东京Conservation of Capital Cities in Asia, 国际会议。后转载于《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2007第8期。 7. “进十年来北京的住宅发展”,2009年3月,清华大学“住宅可支付性国际研讨 会”。 著作1.“Modern Hous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2000”, Prestel,2001.2.《法国城市规划4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7年; 3.《村镇社区规划设计》,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 4.《清华-MIT2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主编:《城市·建筑文化系列》译丛:《城市意相》、《城市形态》、《建筑的伦理功 能》,华夏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