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档案
刘晓钟,1962年7月1日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祖籍河北丰润。
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4年至今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其间1988-1989年在北京院厦门分院工作,任设计组组长。
1991-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2003年赴加拿大约克大学MBA培训。
2003年成立院名人工作室—刘晓钟工作室。2005年工作室在院内独立运营,2007年工作室与第六所合并运营。
现任北京院院总建筑师及第六设计所所长等职务。
完成住宅设计几百万平方米,几十个大型社会的规划。在住宅设计和规划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研究成果。著有:《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密度》一书。参与完成编写的有《住宅设计50年》、《住宅设计质量通病》等书。发表文几十篇,完成北京市十·五《住宅设计标准》、《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标准》的编写和《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及《中小户型标准建设》的课题研究。为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社会任职:
建设部住宅与建筑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师分会人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规划学会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宁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导师。
刘晓钟的设计工作室位于北京建威大厦的5层,环境优雅,是一个以品牌居住建筑设计闻名房地产界的、著名的青年设计师团队。9月7日中午,刚刚接受完北京市新的“地王”——广渠门外10号地的业主亲自委托设计,刘晓钟接受了我的专访。他来回奔波之后略显疲惫,不过讲话时神色飞扬,而且反映异常机敏。
恩济里小区是我成长的基石
从1984年大学毕业,刘晓钟就一直在北京院工作,院人事处把他安排到主要从事住宅设计的老八室,旨在支援八室的建筑创作能力。在上世纪80年代,住宅设计是个没人看好的专业方向,收入少,又少有创作的机会(住宅设计多选用标准图),刘晓钟在老八室主要从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的任务。
刘晓钟说,1988年他在厦门分院工作时设计的华鸿花园,是中国南方较早有商品房概念的住宅,让他首次接触到“住宅开发”的理念。也许正是这个机缘,1989年,27岁的刘晓钟被熊明(时任北京院院长)特批为全国首批住宅开发试点小区——北京恩济里小区的工程主持人,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次关键性的转折点。为了保障恩济里小区的设计工作高质量完成,院里有白德懋、宋融两位总建筑师的指导,住宅所(老八室后来成立了住宅所)里有叶谋兆主任建筑师把关,提起这些人,刘晓钟至今仍然心存感激:“那个年代给年轻人业务发挥的空间不大,主要是跟着老同志学习、锻炼,这样的工作模式倒令我迅速成长起来,迈上一个新台阶。我那时任设计组长,带领所里的年轻人负责落实白总和宋总的想法:一方面,我负责的总图管网综合是院里用于第一个小区设计的总图项目,边学边做;另一方面,当主持人还要协调各方关系,管理设计团队……几年下来,我的能力得到了系统性的提高。”
恩济里小区1993年最终建成,它适应了国家住房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实现了中国住宅分配体制从计划分配到市场经济的转轨,集中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囊括了几乎当年所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奖项,成为全国在上海、北京、天津、济南住宅示范小区试点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北京市还提出了“全面学习恩济里”的口号。说到这里,刘晓钟露出会心的微笑:“我把这个小区当成自己的家来设计,把自己既当建筑师又当工人。我们从国家下拨的40元每平米的绿化费里,节省出钱为小区设计建造了好几处景观,我给休息亭画了设计图,还与白总亲自挑选太湖石,并与厂家砍价花5000元买下太湖石;当时我们做了许多户型研究,在北京院里做了最早的住宅样板间,连家具都亲自去买,赵景昭院长对我说:‘晓钟,把样板间当成你的新房布置吧’。”
居住建筑的“品质”重于一切
刘晓钟参与编写了《住宅设计50年》一书,他把新中国成立后住宅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前30年是初级阶段,后20年是基础阶段,最近10年是快速发展阶段(也叫成熟阶段)。他认为,在住宅设计中“居住品质”是最重要的,所以一直坚持做“品质型”设计。他说,住宅的“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它包括“质量”、“为什么人服务”、“居住舒适”、“方便生活”等等,要达到以上几方面的要求,建筑师需要“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刘晓钟说:“我认为建筑师对居住建筑的每个细节都需要体验,我常常把自己居住的经历当成经验积累,用自己的居住检验自己的设计。建筑师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够比较准确地帮助房地产商把握住宅产品定位,一些房地产商也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户型平面极多,但它们的深度普遍不足。我们把住宅分为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一个好的设计师需要做全面的设计和深入的研究,强调居住的逻辑、锁定产品的定位。我们工作室设计的同时也做市场策划,以达到建筑研究的目的,同时可以验证策划公司的工作。”
在最初住宅设计的方案阶段,刘晓钟工作室一贯提倡多方案比较,以提供设计作品的准确定位,提高“品质”。他说,“我比较注重和业主的交流,并在交流中获取设计灵感和明确产品定位。我们的设计,始终保证有高标准的品质。由于长期保证设计作品的高水准,令工作室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刘晓钟工作室’成为住宅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一个知名品牌。近年来我们尝到了建立品牌的甜头,我们工作室的设计费相对高一些,但在住宅设计市场上常常有不错的项目委托给我们做设计。”
怎样能够产生一个好的住宅设计?
1实质性的设计
访谈中刘晓钟一再强调:“我提供给业主更加实质性的设计,不太注重概念的炒作,更不去赶时髦。我希望自己设计的住宅保持着5年、10年,甚至20年以后持续良好的居住品质,因此提倡为市场提供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性技术。比如前几年为北京院职工搞的住宅设计,我们首先采用了地板采暖、外墙外保温等新技术,在院里的住宅实验可行了,再为市场提供这两种成熟的技术。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倘若没有足够的实践检验,用在住宅建设上也许会带来不少‘后遗症’,影响人们今后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正常使用,所以我建议在住宅设计中必须应用能够透彻掌握的技术和产品。对于中低端住宅设计,我们工作室有自己严格的设计控制标准,我们注重对成本、建安产品的控制,对钢筋混凝土用钢量的控制,为住户节省每一分钱。”
2面面俱到的设计
刘晓钟说,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做公共建筑设计时也许可以更宏观和浪漫,但是做居住居住设计则需要面面俱到地、细致入微地考虑每一个细节。居住建筑是一种大众型的设计类型,他亲自负责每个项目的验收,还多次深入到住宅小区与住户们面对面地对话。比如在北京设计的远洋山水小区,高层住宅的几个住户要求把厨房排油烟的变压式通风道砸掉,以扩大自家的面积。刘晓钟并没有简单地责怪他们,而是回到设计室认真地与技术人员一道排立管,想办法更好地节省住户室内的面积,还能满足通风要求。他说:“住宅的使用系数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工作室要求的使用系数标准远高于一般设计的要求。我们提倡,建筑师设计住宅既要对得起客户,又要对得起良心。”
未来中国住宅发展的前景
住宅设计是一种理性的设计,通常住宅设计的革命性变化与经济发展周期有关。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必将带动住宅形式呈越来越快的周期性变化。刘晓钟指出,再过一个周期(5年左右),可能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是解决好两种住宅的设计需求:第一种是高端住宅,也就是有钱人的住宅,这种住宅的要求,一般建筑师很难在生活中体验到;第二种是资源紧张带来的住宅设计的变化,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很多人将从农村搬进城市,由此带来城市住宅在土地奇缺、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也必将影响人们审视住宅和设计新型住宅的思路。
附:
作品简介
1.北京恩济里住区
设计时间:1989 年
竣工时间:1992 年
规模:14万m2
2.北京颐园居住区
设计时间: 1998 年
竣工时间: 2001 年
规模:45万m2
颐源居住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优势,昆玉河侧流而过,两千亩水域层层环抱,是京城少有的亲水住宅。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将建筑平面层层退台,使住户们足不出户即可眺望北京层峦起伏的西山、远观碧波荡漾的昆玉河、俯瞰无限生机的社区环境。颐源居住区不仅仅是住宅本身的设计,而是为居民们设计了一处城市中心的现代“桃源”。
3.北京远洋山水住区
设计时间: 2002 年
竣工时间: 2006 年
规模:120万m2
“大盘”居住区的设计品质如何提升与创新,关联着我国大中城市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筑师在远洋山水住区的设计中,不但在设计方法上借鉴和延续了“追求自然、注重原生”、积极营造近人尺度空间环境的作法,更在外墙保温节能、管线综合设计、门窗构造设计等细部设计上为居住者统一提供了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的品质住宅设计,使远洋山水住区成为北京房地产市场上的一座“熠熠闪耀的西线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