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民

2014-03-15

朱亦民所陈述的设计思想是独特的。当建筑师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而关注社会、关注公民建筑时,他所面对的处境是相当困难而复杂的。特别是当面对商业与权利的合谋、消费逻辑的侵蚀、以及媚俗话语的流行,任何有良知的建筑师都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批评的精神去抗争时弊。这种抗争不是简单地去言说批评建筑,而是通过设计本身去完成的一种切实行动。 显然,朱亦民在其设计中正努力去实践他的思想。洛阳高新区火炬大厦“以不对称的布局和‘普通’的外观颠覆了中国城市政府建筑中流行的威严夸张的公共形象”;建川博物馆文革生活用品馆方案“摒弃了所有流行的视觉元素,用反图像的设计方法创造出只能通过身体经验感受而无法用照片和图画表现的展览空间来表现文革的灾难和非理性”;沈阳汽车学校食堂“通过色彩和非功能性构件的运用,对现实中学校建筑的机构化的倾向及其空间形态和视觉表达进行批判”。我们并不否认,朱亦民的设计手法并未完全真正摆脱由现代主义所构筑的一种权力语境,但毕竟他在试图挣脱某种世俗力量的羁绊,勇敢地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朱亦民

  朱亦民

  人物简介:1967年生于河南洛阳;1983-1987年就读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1987年-1997年在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任建筑师。

  2000年至2002年于荷兰贝尔拉格学院学习城市设计。2002年以设计顾问身份参与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筑设计竞赛,所提交方案获选为实施方案。2004年开始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2004-2007年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欧洲Wanderland青年建筑师巡回展、第一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以及第三届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其中参加鹿特丹建筑双年展的方案“洛阳洛南新区滨水城市区城市设计”以洛阳为例对中国近年来政府主导的城市“大跃进”进行了反思,指出其商业开发模式对城市空间的破坏性和公共空间的缺失。同时对五、六十年代的居住街坊进行了研究,尝试把其空间类型转化为新的城市条件下的设计模型,塑造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的开放和公共性。

  自述:公民建筑与我的实践

  公民建筑绝不等同于市井建筑或民粹建筑,更不是全民参与做建筑。

  公民建筑的形成有赖于两种力量:首先,它是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城市公共话题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变革和普通人权利意识发展的结果。建筑师作为社会一份子也参与其中,是这个变化的一部分。

  其次,更重要的是建筑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角色:他必须从文化的高度对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和批评。因为公共空间并不仅仅涉及到是否使用方便,环境是否令人愉悦等等,更涉及到文化的表达。它必须超越主流商业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合谋的控制,克服消费逻辑的侵蚀,摆脱流行话语和媚俗,表现出对艺术与政治、社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

  在当代中国,建筑(不仅仅是公民建筑)首先必须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批评。

  从上述认识出发,我本人所提交的四个设计项目分别涉及城市公共空间、建筑与政治及权力形象、建筑与教育、建筑与历史等话题。所采用的原则和方法是:从对建筑外观形象的关注转向对建筑空间质量的塑造和对建筑语言的历史、现实意义的调度上;避免任何耸人听闻的视觉形象和流行的建筑形式;努力真实把握和面对现实中的矛盾,用艺术的手段表现它而不是掩盖、矫饰现实以获得虚假的美感和心理安慰,或者如本雅明所说:用艺术的政治化来对抗现实中政治的艺术化。

  主要建成作品:

  1: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火炬大厦(2007)

 

 

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火炬大厦——西立面

 

  洛阳高新区火炬大厦把政府办公和服务功能与商业空间混合布置,并以不对称的布局和“普通”的外观颠覆了中国城市政府建筑中流行的威严夸张的公共形象,创造出透明、开放的公共服务空间。

 

  2: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生活用品馆(2007)

 

 

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生活用品馆入口

  建川博物馆文革生活用品馆方案摒弃了所有流行的视觉元素,把主展厅设计为一个整体倾斜的大空间,用反图像的设计方法创造出只能通过身体经验感受而无法用照片和图画表现的展览空间来表现文革的灾难和非理性。

 

  3:沈阳汽车学校学生食堂(2008)。

 

 

沈阳汽车学校食堂南立面

  沈阳汽车学校食堂设计中通过色彩和非功能性构件的运用增加建筑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及与周边环境的对话,对现实中学校建筑的机构化的倾向及其空间形态和视觉表达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