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年建筑师:曹辉

2013-10-25

 

曹辉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建筑师

曹晓昕:给曹辉先生提一个问题,我认为7到8容积率本身并不代表它能不能做生态,现在我额觉得对于北京的很多地方,它的容积率可能反而还小了,而且从交通的角度,因为交通我们可能拿出所有的公共资源全都满足私家车,最好的一个问题,几年前,巴黎的市长刚刚上任的时候,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说,请问市长先生,你怎么来解决一下巴黎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我为什么要解决巴黎地区的拥堵问题?因为拥堵那都是私家车,他说公共交通都非常地畅通,他说那个东西不用解决,就是因为有了一个拥堵的时候,很多人才放弃更多地去开私家车,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悖论,他认为我们的公共资源不足以给提供到足够大,让所有都来开私家车,比如北京,现在假设还要修很多很多路,也都不限号了,其实每个公民的资源是很难满足的,这是一个例子。咱们再回到7到8这个问题,我什么意思?因为在北京,比如很多地方,它的容积率,北京这么大城市,土地非常稀缺的时候,摊子已经摊得很大,从东四环到西四环,那是让人非常头皮发麻的事情,基本要浪费大半天的时间才能够打一个来回,所以是不是可以让这个城市更加地集中一点,当然还能在整个城市腾出一些更大的绿地,这是我的观点。

同时,我们还看到在北京和一线城市里头,都有蚁族现象,就是很多人挤在一个集体宿舍一样,三室一厅住着十几个人,几乎所有北漂的回忆录里头,都要住地下室之内的,是不是我们把住宅的标准提得太高,换句话说,你把那些东西向可以建的话,甚至没有日照都可以,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房子,让土地更好地利用,能够让更多地人不去住地下室,然后他们有自己一个独立的房间,包括我们对住宅做一些修改等等方面,提高一些密度,这也是一个疑问,我想请曹辉先生看看怎么看?

曹辉:首先撞在我们本家的枪口上,这个问题已经是一个城市怎么样的问题,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可能还对刚才那个绿色简单说几句。我个人的理解,绿色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观,应该是一个伦理道德层面的一个东西。从这点来说,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绿色建筑,我觉得是我们建筑师应当有的一个责任,当然我们实际在讨论什么是绿色建筑?从这个层面来说,我觉得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真正是真绿还是伪绿?我觉得很多情况下,真绿还是伪绿这个决定 权不掌握在我们建筑师手里,这个地,这个项目已经决定建在这里,我们去把它完成,当然我们会很喜欢这种条件,这种可能暴露出我们阴暗的一面,不是很健康的一面。但是我想是这样,首先我们得考虑这个东西需不需要建,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项目不需要的话就建上,这是最大的一个浪费,不管是多么绿的一个建筑,像伦敦碗我非常赞成,根据需求来量体裁衣,这个是最关键的,而不是说我们如何把它变绿的问题,如果必须要建的时候,我认为绿比不绿要好,即便不管出于任何目的,采用任何手段去做这件事。
 

所以说从基于这些方面,我觉得城市层面的一些思考,包括大家对一些决策的,怎么说?干扰吧,因为现在城市这个层面不是建筑师能控制得了,更多是决策层,政府层等等。那么容积率这个问题,比如说欧洲,包括一些倡导可持续绿色的,他是以对容积率,FAR,有一个比较严格的控制。近年呢,他们也在,包括参考一些中国的例子,在研究提高容积率的各种可能性,刚才不管是举手的,还是不举手的,大家脑海里可能都在构想自己熟悉的一种情景,我们脑海里可能想到的实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容积率是高还是低,包括7、8是不是合适?应该放到一个普面层面去考虑才有意义,可能它是在某一个具体地块,比如特定在北京的某一处的时候,那么它也许就是应该。

我想说的,作为一个普遍层面意义上的绿,现在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不光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有很高的容积率,沈阳这个城市容积率也很高,现在已经蔓延到了三四线城市,我们旁边的抚顺市它容积率都在七八这样一个情况,它的房价只有五六千块钱,这7、8容积率建造出来的产品,是不是一种垃圾?我觉得注定是一种垃圾。

第二个情况,是我前两天开会接触到葫芦岛的一个项目,是别人做的请大家帮忙出一些意见,这个项目首先有一个限高,北侧临河,容积率2.5,在规划评审的过程当中,包括规划局的领导,包括专家都提出了北侧临河感觉太堵,像一面墙一样。但实际我经过很精细的测算,如果开发商不去损失容积率的话,这个河边注定是墙,这个问题是希望建筑师解决?开发商解决?还是在土地出让的时候应该考虑的问题?这种不是在一开始从城市层面决定这种条件,会带来后面一系列的问题。

还有一个,绿色建筑的一个核心,它主要是关注自然,关注生态,我们可能很多人提到的绿色建筑,更多是提到了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包括我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多是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当我个人理解绿色建筑最核心,最本质的是人和自然的问题,比如人定胜天那种阶段,人类中心论那个,一定要回到我们是整个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做的这个东西,应该是顺势而为,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自然体现出一种尊重,实际我们做建筑创作的时候,可能会谈到环境、地域等等,实际从这一点来说,绿色建筑和文化方面可能是相通的,而且绿色建筑是最体现我们建筑文化当中最健康的那一部分的一个内容。

既然说到绿色建筑应该更多体现人和自然的问题,那么它要考虑到我这个自然可承受的一种能力,放大了说,可能是说地球的可承受能力,放到中国可能是国家,放到一个城市是一个城市,放到一个片区,就要考虑这个片区的可承受能力。

从交通这个角度来说,可能是能解决,但是一个很高的一个密度,尤其总量非常大的项目,它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电力呀,包括这个设备,包括甚至垃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觉得从个体项目上,能找到一些好办法,但从普遍的层面上来说,我觉得尽可能考虑其他一些方式,实际这是城市层面的问题,昨天我也谈到关于几环,我个人当然受到一些影响,就这种环形的发展是特别糟糕的一种形式,昨天举个例子,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它在六十年代也受到很大的干扰,差点黄了,但是这种环状了之后,并不是路越多就越好,实际这种加路的方式,是在被动很失败地去满足目前的这种车多的情况,实际你在顺应他,你让他去开,我也倾向于就让他不开。所以我就是阐述一下观点,不知道跟曹总想问的问题是否一致。

曹辉:我用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事,我觉得问题当中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技术,包括我们材料,再加一个环境,因为文化和环境之间,本来文化应该就人的活动和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关联。那么把它们四个做一个比喻,可能能代表我的一些想法,当然这个比喻不可能完全百分百接近原形,尤其最后还有一个图象,刚才大家谈的图象。我觉得像文化,拿一个人来说,文化更代表人的一种气质,它体现内在的这么一种精神。那么技术呢,我觉得可以把它比喻成我们人的骨骼,肌肉,实际肌肉有肌肉美,当然气质有气质美。材料我觉得更多是最近几年建筑师非常关心的就是这种表皮,表皮我可能把它比喻成皮比较好,因为精雕细刻的水平可能要求比较高了。那么图象呢,这个恰当度可能稍差一点,我比喻成一个姑娘的妆,比如说她这个粉,那么他所处的环境也就是我们人所处的各种场合。实际文化跟地域环境联系是非常紧密,那么一个人应该体现出什么气质?穿什么衣服,或者妆化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跟那个环境要息息相关的,不能在不同的场合,用一种妆来去解读这个问题。这个比喻我不知道是不是恰当,就代表我的一个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