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建筑师余清江的故居位于广卫路广福巷1号。
窗户上的卷草式铁艺。
一楼和二楼都有壁炉。
墙角开窗,十分别致。
在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北京街内,历史建筑遗存处处皆是。有着浓厚怀旧气息的老房子,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彰显着城市的文化个性与精神。位于广卫路广福巷1号的红砖大楼,是已故著名建筑师余清江的故居。现在,这栋老房子对于71岁的谭姨来说,是外公余清江一生的心血;也是她脑海深处,镌刻着她们一家悲欢沉浮记忆的老屋。
设计图景物与照片无二
今年71岁的谭姨目前住在越秀区的杨箕,她的外公是广州著名建筑师余清江。受外公的影响,谭姨一家都从事建筑业,谭姨的父母、她的女儿以及弟弟一家都是建筑师。位于广卫路广福巷1号的2层半建筑则是其外公亲自设计、倾尽一生心血建造的住宅楼,谭姨以前就住在这里,这里有着她大半辈子的回忆。
在谭姨眼中,外公是一名严肃的学者,工作严谨、不允许出现一丝差错。她记得,有一次她不小心在图纸上点上了一滴笔墨,外公当场把设计图撕掉重画。“当年他画七星岩水月宫的设计图时,图里的风景和照片一般无二,建筑物背后的景物几乎一样。如果非要辨认,叶子排列得比较规整的就是外公的画,不规则的则是照片。”谭姨说。
据谭姨称,外公早年以实习工程出身自学建筑设计。“外公的父亲在乡下帮人画画,潜移默化之下外公的画功也非常了得。在设计事务所做杂工时,他经常看别人画图纸,看着看着,他也可以跟着描摹了。于是他就自学,空闲时间他还博览群书,看了很多西方的建筑书籍,学习现代建筑的风格。”谭姨说。
曾经参与市府大楼设计
1929年,陈济棠主政广州期间,曾公开征集市政府大楼的设计方案。踌躇满志的余清江于是投稿,结果和林克明的方案一起中选,两人一起完成了广州市政府大楼的设计。随后,余清江将设计完成后的奖金用于建造广卫路两栋墙角开窗的红砖屋。
“我外公对风水有研究。解放前,他和我母亲——我母亲是勷勤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一起挂牌做设计师。这栋红砖屋里,一楼的大厅用作接待,一间房作设计房,还有饭厅;二楼有3个房间,套间主人房自住,儿子和女儿则分别住另外的两间房,三楼还有一间书房。”谭姨说。
谭姨回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广福巷2号和14号旁投放了两颗炸弹。“我学习建筑时,老师说墙角不可以开窗,否则地震容易倒塌,但当时这两颗炸弹都没炸倒它。外公这个人很重质量,做什么都按规定来做,现在想来很是佩服他。”她说。解放后,外公到市设计院任职,当时的省委书记古大存、省长陈郁都曾与他一起接待苏联专家。每年广州市设计院的老总都会带着设计院的学生参观这栋红砖屋。
“广福巷1号和3号同样是外公的作品,这里的建筑和花园是相连结的,设计风格也一样,”谭姨说。
墙角大胆开窗引穿堂风
日前,记者走访了余清江的故居,最吸引人的是一扇米黄色木窗框的墙角菱形窗。透过窗户的玻璃,可看到里面卷草式的铁艺。虽然现在这栋楼的二楼已成为越秀区华宁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但里面的陈设如欧式吊扇、天花板的饰线、楼梯的木栏杆和花阶砖以及屋内的间隔依然如昔。
记者看到,楼内每间房上下拉动的三扇木窗设计别致,与传统往外推开的窗户有所区别——窗户从上面一层往下拉,能通风又节省空间。除此以外,整座大楼基本上四面有窗。最奇妙的是墙角开了一个窗,据说这样做东南西北风都能进屋。“其实当时广州的建筑是不开西窗的,但处暑最热的时候吹西风,外公就开了一个西窗,还在东面的墙角开了一个,东西窗对流,就能形成穿堂风。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都不用开风扇。”谭姨说。
此屋还有另外一个特色,砖混结构的房子中,楼板不是混凝土却是空心砖。“以前二楼的弹珠一掉到地上,下面的人就会听见‘哐哐哐’的响声。混凝土传热,但空心砖却可以隔热、隔音。如果外面的气温是35摄氏度,屋里可能只有30摄氏度,这样人就住得舒服又节能。”
而最让谭姨印象深刻的是,大屋的门从来都没有出现裂缝。她说,外公在买杉木时,别人都喜欢砍价,他却说多出两块钱,但不要有节的木。所以门的设计做得很好,每块板像七巧板一样互相套住,热胀冷缩都没有门缝。到现在这门用了差不多100年了,但一直没有维修过。
“房子的一楼和二楼还有壁炉,天台还有水池,外公看了很多书,觉得这样做很豪气。这间屋设计得独具匠心,每个局部都处理得很好。二楼阳台那块飘篷,既薄又飘得远,不用牛腿支撑,可能是用了暗梁吧,这么多年都没变。我们学结构的也计算过力学,但都不敢这么做。”谭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