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城市文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思考

2020-03-18

2.jpg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在2016年完成的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其中对于上海的定性是“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核心专家之一,我的一个任务是专注于城市文化这一部分,所以我想向大家报告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文化。

联合国人居组织在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提到:“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在上海世博会论坛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上海应该是大众宜居的城市,而不是只有少数人宜居的城市。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有许多的现象其实都是文化的问题。城市文化对城市经济的促进,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jpg

佛罗伦萨全景

前些年我们曾经翻译出版了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里面这样讲到:“城市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在城市这种地方,人类社会生活散射出来的一条条互不相同的光束,以及它所焕发出的光彩,都会在这里汇集聚焦,最终凝聚成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城市文化”,伟大的城市必定有伟大的文化。
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和布兰福说:“城市,作为一种社会器官,通过它的运行职能实现着社会的转化进程。城市积累着、包蕴着本地区的人文遗产,同时又用某种形式、某种程度融汇了更大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包括一个地域,一个国度,一个种族,一种宗教,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3.jpg

巴黎全景

各个领域的人对城市有不同的看法,政治家把城市看成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历史学家认为,城市是一部用建筑和空间写成的史书;社会学家说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文化的形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学家将城市看作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地理学家宣称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聚落;建筑师和规划师则主张城市是一个建筑的生态系统,是能够与时代共同成长的大规模的复杂工程。
我们经常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们聚集到城市,他们之所以聚居在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所以在筹办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英文的主题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只有更美好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像就业困难、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等。城市集中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城市是文化创造、技术创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民主化的源泉。
伊利尔·沙里宁:“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城市总是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及独特的生活方式。甚至我们可以带着文化主义的腔调说,城市中的那些空间构形、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本身恰恰是具体文化符号的表现。”
关于文化,有很多种含义,但是最重要的三层意义是:
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历程,思想、精神与美学的发展过程;二、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体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三、知性的作品与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活动,文化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建筑、哲学、学术、历史等。
法国哲学家雅克•阿塔利在编制《21世纪词典》的时候,提出“文化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载体,全面物质化的最后一道屏障。”文化是创造基因,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就会丧失创造的力量。文化包括一定的物质手段的便利;文化环境的开放;还有注重新生事物;还有无差别地让所有的人都能使用文化手段;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交流;建立激励机制等等。


4.jpg

敦全

由伦敦市长办公室发起的关于城市文化和未来发展的全球性倡议《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指出:“世界城市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与它们在金融和贸易方面的重要性等同”,因此,作为一个创造型的城市,文化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动力,文化是地方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作为一个学习型社会环境,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才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促进城市的发展。同时我们应该促进高品质的设计;创造宜人的愉悦的环境;使用先进技术和适宜技术;要使用和采用良好的市政设施、具有创造精神的都市机构;以及城市自我的价值和国际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把上海比作是东方的纽约,东方的巴黎,现在不再这样比喻了,上海就是上海,不再是别的什么城市的翻版。
城市文化表现为许多方面,比方说制度、空间、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建筑、社会生活、物质文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艺术创造、交通等。从现在看来,对城市文化有更广泛的概念和定义,包括:城市文化应该关心地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有效满足人类需求而使用能源的可持续的节约型文化;经济运行的文化;关注健康、养育儿童、培养人们在知觉方面、感情方面、思想方面和表现方面的全部才能的文化;城市管治和政体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化;生活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的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和标志,人类文明和文化正是由一座座富有个性的具体城市构成的。城市既是人类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一种物质手段;同时,城市又是记述人类这种共同生活方式和这种有利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一致性的一种象征符号。如同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本身一样,城市也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
我们现在非常强调城镇化、城市化,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一文中认为“城市化不再仅仅意味着是人们被吸引到城市、被纳入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过程;它也指与城市的发展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具有的鲜明特征的不断增强;最后,它指人群中明显地受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的变化。”我们塑造了城市,但是城市也塑造我们的未来。15世纪至18世纪的城市发展所走的道路是以凡尔赛宫为典型的从普遍性城市到同质化城市,从地域性城市到集中性城市。这种思想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与城市文明。


5.jpg

上海外滩全景


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里面提到这样一个愿景: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更具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更具人文底蕴和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不断完善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城市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健康、人文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立足国际文化交流与创新,打造国际文化机构总部集聚区,建设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6.jpg

上海人民广场全景


同时还提到至2035年,上海拥有40个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围绕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依托文化艺术演出场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和虚拟文化交流网络等平台,集聚文化人才和机构,打造全球设计和时尚产业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和职 业教育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挖掘“开放、规则、精致、时尚”的海派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 城市记忆,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彰显上海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地域文化特征,将上海建成既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活力多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7.jpg

改造后的益丰洋行


目前上海已经有文物保护点274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3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约3075栋),250个风貌保护街坊,397条风貌保护道路和街巷,其中64条历史风貌道路,84条风貌保护河道。此外,有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22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着各种问题。寻找适宜的模式,并在使用中保护是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探索的目标。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包括:成片保护(外滩源、泰康路田子坊),移位(上海音乐厅、太古里颜宅),插建(外滩公共服务中心、外滩半岛酒店、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加层和扩建(大华公寓、淮海公寓),修缮(托格宅、上海总商会、科学会堂),复建(新天地、建业里),保护立面(益丰洋行、中央商场)等。历史建筑保护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保护意识,保护与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建筑质量,法规与保护机制,研究工作的不足,缺乏完整的档案,保护管控队伍,建筑环境的变化,产权问题等等。


7.jpg

上海大歌剧院


关于上海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我们怎么来看呢?首先是国际化的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同时还是文化中心,地区的、国家的、全球的文化中心。城市有文化地标,地标建筑,文化名人。城市有各种文化活动。城市是教育和科研中心,是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心。城市是创意文化中心,是创意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地。城市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城市也是音乐和演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剧院、音乐厅和各种演出场所,世界一流的艺术学院和艺术家,世界一流的演出团体。按照2035的规划,提出至2035年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不少于1.5个、图书馆不少于 4个、演出场馆不少于2.5个,美术馆或画廊不少于6个。博物馆有375个,图书馆1000个,演出场馆625个,美术馆和画廊1500个。所以2035年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很大的挑战。


7.jpg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在上海年会期间,《室内设计》编辑部对郑时龄院士进行访谈
编辑部:请您谈一谈您对城市建筑的认识和看法?
郑时龄:城市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其中的,所以城市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不看电影,可以不读书,但是你在城市是必然要生活的,所以城市塑造了我们。虽然这个城市是我们所造的,但最终城市塑造了我们的下一代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编辑部:建筑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理性素养?
郑时龄: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建筑师应该是乐队的总指挥,他应该了解所有的相关的学科,因为建筑室内设计涉及的学科相当的多。乐队的总指挥必须对每一个声部都应该要有充分的了解,哪个地方出现不和谐,他应该能够知道。建筑师也是同样如此,他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科学、艺术方面的,还有工程技术方面包括对力学、结构、设备方面的很多内容都要全面的掌握,所以建筑室内设计师应该要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工作。
编辑部:您对室内设计行业的看法和建议?
郑时龄:室内设计是一个永葆青春的专业,建筑可以不建了,但是室内永远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永远会要更新,永远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