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下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第二届多元文化与东北室内设计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东北地区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余洋副教授主持线上召开。
首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苏丹教授致辞,他对本次论坛活动意义给予肯定,并祝愿论坛圆满成功;然后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贾晓浒院长致辞,认为本次论坛活动聚焦高校教师,探讨高校教师科研及教学方面的思考,对于专业教育大有裨益,最后祝愿论坛活动圆满成功,也欢迎大家在疫情过后,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共同促进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最后由余洋老师介绍论坛活动主持人及参加论坛的主讲嘉宾及各高校教师。
张鹏举教授以"合逻辑的设计"为题,“从形到相”,即从形象到品相的思想为总领,说明好的设计是从视觉身体体验到心理和精神感受的获得。讲座由四个思想分支展开,即建筑应有从光影到光阴、从风格到性格、从表皮到表情、从场景到场境的体验。张教授以自己主持建造的项目和大师经典案例为依据,详述说明建筑应关注历史与光阴感的营造;建筑体验不只局限在寻求共鸣,更应突破已有经验带来全新体验;建筑表皮对空间的重要贡献是其表情,即气氛的感染;设计应关注人的心理行为创造情境,情景交融创造场境,表达自己对纯粹无杂建筑与场景的追求。
主讲人:都伟;讲座题目:专才与通才
“专才”和“通才”是通用的人才分类方法,他们在社会中占有各自的生态位。专才,是以一技之长参与某一项特别的社会分工。而通才,则是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跨领域运用技能,会通用方法,能够处理复杂事物的人。通过二者不同的比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懂政治、懂产业、懂科学、懂研究”,设计课程与社会变革紧密连接。
主讲人:余洋;讲座题目:健康城市与健康景观
通过论述疾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阐述城市规划和公共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健康城市和健康景观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开放数据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城市健康服务功能的概念和主要的城市空间类型,并以健康街道为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
主讲人:杨淘;讲座题目:基于人性维度的沈阳浑河两岸步行环境研究
浑河作为沈阳市的母亲河,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沈阳的内河,区别于其他大城市内河两岸建筑林立、滨水车道环绕,沈阳浑河作为内河的开发时间较晚,河岸两侧绿化带经河堤限制,自然形成大进深的带状公园,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景观环境,也提供了相应的运动休闲空间。如何在不失本身滨水空间的功能性,凸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基础上,基于人性化维度的基础之上对浑河两岸的步行环境进行改造,创造一个行有所息、坐有可依,老有所乐、少有所长的舒适的滨水休闲空间,亟待探讨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的研究推敲的内容。
主讲人:隋洋;讲座题目:设计与接受
相信“人是万物的尺度”。确立受众在整体设计环节中的作用,探讨作者对受众所持态度及要求,重视受众经验及其基本条件。思考普遍性、大规模为特点的工业化量产模式下个体的差异化需求。通过了解受众心理模式及通过受众创造性、参与性的接受行为为设计提供一点启发和反思。
主讲人:单鹏宇;讲座题目:景观创作的多维视角
多维视角:①设计的两个层面(a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问题/解答问题)②不唯设计师主体论,扩展客体维度。形成"钉子型”思维结构。③维度拓展逻辑a数据抓住b参与方价值平衡c运营复盘d清单与负面清单梳理
主讲人:刘治龙;讲座题目:空间再述
人们对身边的空间常表现出熟视无睹,自认为最熟悉身边的空间环境。其实不然,空间对人的影响深远,它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部分。走进身边的空间,它包容着我们,又影响着我们。我们需要增进对空间的了解。分享中试图从东西方的空间文化中探寻于空间有关的设计,讨论包括空间概念、存在条件等多维性可能。
主讲人:邵丹;讲座题目:可持续性和创新设计:对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感性工学评价
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它不但可以赋予建筑新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更是一种保护与传承,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那么,能否将“创新”和“可持续”融入旧建筑改造中以达到环境的共创共荣?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去验证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较之新建筑,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些是本次演讲关注的重点。
主讲人:莫日根;讲座题目:设计中的地域意象
地域意象指人们在深层次的意识中对特定区域建构的形象,是思维化了的感性印象。其具有传统的地域意象模式,并在时间的长河中表现出时代性与多元性,在创造表达方面具有丰富性。地域意象虽然会有代表、典型模式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接受和认知的不同,会呈现更为丰富的意象状态,需要设计者不断关注,挖掘,求新。
下午18:00,第二届多元文化与东北室内设计论坛活动圆满结束。此次论坛活动通过邀请东北地区的院校专家和知名设计师,就室内设计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观念的碰撞,促进了东北地区设计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室内设计行业发展,对地域多元文化融合和发展有着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