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组】7所高校“室内设计6+”中期汇报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2023-04-28

4月22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室内设计6+”2023(第十一届)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会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展厅成功举办。此次联合毕业设计的总课题是“匠心传承:‘非遗’文化空间设计”。

2.jpg

▲开幕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名誉副理事长、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董事长/首席设计师宋微建先生,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空间设计研究院娄晓军院长,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磊先生,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室内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组带头人陈易教授依次为本次汇报会进行了开场致辞。

3.jpg

本次“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会由左琰教授与林怡教授主持。4.jpg

▲学生汇报现场


本次中期汇报过程精彩纷呈,来自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七所高校建筑学、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专业的近40名2023届应届毕业生共13组,各组围绕总课题和各自专业、设计方案进行中期汇报展示。  


  各小组汇报展示画面

同济1组(刘釜静、胡怡冰、周天宇)

专家点评

宋微建:前期调研还是蛮深的。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雅,一个是集。“雅”现在的定义为不俗,那么如何能够脱俗?“集”是多元的一种体现,不是来自一个方向,而是来自一群,所以多元的概念也可以再挖掘一下。关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它不是一个符号,而是对文化、社会有一定的主张。比如天人合一、注重自然,这个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形象是外在,思想部分是敬天惜物。这种感觉把它表达出来,因为你们的主题是雅集。雅集是过去文人最向往的一个时刻,可以把趣味再提高一些。

朱飞:第一点,这个地块不单纯是一个空间,还有一个信息的表达。南京有四个世界文化遗产,刻经就是其中一个,如何转到你们所展陈的竹文化上还要再深入思考。第二点,关于对象需要再去深入调研。南京的文化带在长三角地区还是比较有特点的,长达四公里多,也比较宽。从大报恩寺所在的遗址公园和南京名人博物馆到老门东地区,一直到现在的门西地区,长达四公里多,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带。你们这个项目关于服务对象的确定以及内容的梳理,需要更逻辑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将传统引到雅集。新一代的学生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肌理,不可停留在表面上,而要了解它的灵魂在什么地方,生活背景在什么地方,然后和现在的冲突可能又发现在哪。有的东西已经不可能着陆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它已经变成我们的记忆,但是怎么样把它串联起来,我觉得这个度上面还是可以深入再挖掘一下。




同济2组(赵子昕、于佳卉、梁淼哲)

专家点评

娄晓军:这个小组对于建筑空间的把握很好,该组选择将南京灯会这样一个非遗活动搬入室内是出人意料的,费了很大的力气将空间重组为街巷,能够满足到南京来的游客随时体验灯会的需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京秦淮灯会的整个场景,而不是灯本身,因此设计主题不可偏于一隅,更多的应该是挖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不能局限于技艺的探索,而是能够让游览者随时感受到这样一个活动、场景和流程。其次,建筑改造和立面改造不可想得太过复杂,若表现得用力比较散就无法突出重点。

刘晓军:首先,这个小组研究得非常深入,逻辑性很强,这是一个优势。南京秦淮灯会是一项有时效性的活动,每年定期举办,这组同学以这种形式来展示,让人随时能够来博物馆体验秦淮灯会是非常好的。所以做这个选题灯光设计是重中之重。其次,关于人流动线和消防疏散的问题需要关注。因为这个小组选择将内部空间重组为街巷的样式,并且大致上只有一条主流线。那么街巷的导向、宽窄以及转折点的设计可能与真正的博物馆规范要求会有出入。因此还需要从室内空间和博物馆空间的角度去考虑这个街巷设计,而不是单纯地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考虑它的肌理和风格。



天津大学(于琬珑、吴彦暄、刘芳辰、戴钰惠、石帅)

专家点评

宋微建:首先定位要清晰,做室内设计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二是展陈。设计命题是桃花坞木版年画,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明确是做空间设计,不可以让繁复的装饰去削弱主题的展示;其次,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研究要更加深入,包括它的工艺、内容和形式,而工艺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博物馆主要是一个文化展示,比如粉墙黛瓦叫苏州,微妙就微妙在“粉”和“黛”,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介于黑白之间,如果这种感觉没把握好,那么做出来的就是煞白僵硬的东西。最后,对于文化的介入,视角要从官方转移到民间,深入到民间,才能了解真实的文化。

左琰:这组的分析、调研总体来看是非常扎实的,思路也很清晰。关于木版年画这项非遗技术如何在物质空间得到呈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这个小组非常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这个思路很好。其次将工艺流程一一对应到了空间意象之中,把非遗的概念深化到了设计方案里,做得非常好。然后提出了舞台的设计概念,使得人们走进这个博物馆,处处有戏。然而这个小组也忽视了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展示出整体的建筑空间,还停留在平面的呈现上;其次缺少受众分析,需要针对人群去做设计。后期对双棋盘格局下的双流线是如何交叉的以及如何激活这些汇聚点需要进一步考虑。



哈尔滨工业大学1组(崔云舒、高钰璇、李文昊、马敬容、聂心怡、汤鑫、邢芮铭)

专家点评:

张磊: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使非遗活起来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同学们用元宇宙这种新的传媒工具来打造展陈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有几个不同的想法,首先建筑本身就在苏州,那设计是不是还要再展现苏州。第二点,这个元宇宙故事的内容不够吸引人,有冲突有高潮的故事演绎会更有吸引力。第三点,思考元宇宙与木板年画的呈现形式如何结合且表达得更好。首先需要准确地分析和定位,其次要有创新性,可以大胆抛开部分固有的展陈方式,尝试基于VR或AR去打造一种新的参观的体验。

谢冠一:第一点,该组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按照十二时辰顺序来设置展厅的主题,但是却没有看到按这个逻辑来呈现出相应的情景画面。第二点,你们提炼了非常有诗意的语言来引导设计,但是没能够把这些文学的语言转换成空间的语言。具体一点说,就是每一张透视图或是方案图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宏观角度看到的是芸芸众生,是不会有诗意的,只有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看,才会有诗意,所以观察的角度是一个失误。第三点,视野的宽度也有一定的失误,需要表达出展品展示的整个场景才能够让人领会到诗意。最重要的还是要将文学的语言转换成空间的语言,让你的构思能够变成一个现实,一个能够让人体验的现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2组(张紫烨、王若冰、傅隽尧、韩潇、吴岳珊、陶唯伊、王梅颖)

专家点评:

王传顺:首先,这个小组讲了一条主线去体现南京的非遗,营造这个场景,但是没有足够突出重点。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场景效果,让游客获得沉浸式体验,这个设计创意很好,但是在图纸表达上还不够清晰。其次,空间的关系表达很清晰,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每一层每个空间的展陈应该有清晰的流线表达图,因为展陈的流线涉及到非常多的要素问题,不管是人流还是消防,所以流线要表达清楚。最后,这个小组场景的意向表达很好,但是彼此缺乏联系,并且与建筑有所脱离,没有明确场景在建筑空间中的具体位置,这是在中期之后可以加强和明确的要点。

杨琳:这个小组从前期调研到空间改造整个汇报是比较完整的。立足于将人的五感与非遗的类别相结合,就是从非遗类别中找出适于五感体验的项目,这个概念很好,但是目前只做出的三个项目还不能很好地体现五感或者与五感配适。其次,这个小组提出用小游戏结合展陈来丰富游客的体验,相信能够吸引到很多年轻的朋友,建议深入思考如何在设计上能够实现。最后,空间分析上需要在展厅流线、空间限高和尺度、序厅中投影屏幕的尺寸和视距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把握,最终实现主题定位、五感的构思结合金陵文化的设想目标。




北京建筑大学1组(于越、李海欣、尚湘棋、王昱旸)

专家点评:

王传顺:这一组同学前期的调研比较丰富,中期进度也很可观。关于下一步如何深入,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对于如何将文化特质转译展陈空间之中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以及进一步丰富主题文化的具体展陈内容。其次汇报重点不够突出,有的内容需要强调,有的内容可以略过,避免平铺直叙。关于平面设计、空间关系组织、展陈细节等是这些方面可以更加重点深入与表达。

刘晓军:这一组同学PPT呈现效果很好,前期的工作也是比较扎实,包括前期调研、主题分析、大纲制定、工艺了解等,同时很好地捕捉到了桃花坞木板年画的文化特质。建议后期可以更加具体地深入到方案本身,包括平面布局的细节、室内空间的利用、展陈大纲与空间如何结合等,依据制定的展陈大纲,思考空间中的每个区位如何划分,将前期的工作更好地落实到后期的实际设计当中。

北京建筑大学2组(王子昂、高沐、王朝阳、湛放)

专家点评

杨晓绮:首先这个小组提出不做标本式的非遗、与商业相结合来活化、场景重现的理念这三点定位非常好。但是,目前的进度还没有深入到设计阶段,更像一个可行性策划报告。本次命题涉及建筑改造、室内设计、展陈设计,需要从专业角度综合考量。其次,建筑改造中有个理念叫做活化再利用,而设计师是保护这些非遗的策划者和主推手。任何一个非遗都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室内设计有义务打造一个完整的场景,从声光电、气味甚至食物、音乐等方面塑造一个完整的体验,让人们全面地了解非遗的价值和文化的氛围。关注到建筑本身所在的场地,紧邻南京古城墙,这段古城墙是很好的背书,可以考虑如何把它引入室内,让室内外景观产生互动,这是一段不可忽视的亮点。

朱飞:该组首先需要更加明确自己的主题定位。其次,在表述中需要避免自我矛盾,需要明确非线性空间的设计路线与目前设计的第一、第二、第三展厅之间是什么关系。关于设计中提出的展览表演的想法,需要进一步明确表演的时间控制、受众人群、形式、在流线中的位置等。做博物馆展陈设计,展陈大纲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的深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梳理逻辑,明确姑苏繁华图与展陈主题的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1组(刘子渝、陶嘉琪)

专家点评

娄晓军:第一个方面,在做科普馆之前大纲的梳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非常严谨的逻辑关系。需要展示专业的正确信息,从一个递进的过程让参观者来了解。大纲的制定,第一方面是内容,也就是信息传达。视觉传达和信息传递主要靠色彩来最先感受,然而你们所有的色彩都没有,没有倾向性。除了色彩以外,字体、展板排版的形式美观、展标展项的设置等都是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展项要能够引起人的兴趣,甚至能够参与和互动。提高参与感可以实现寓教于乐。希望你们下一步可以有所认识和提高。

林怡:提几点建议,再往下设计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做到更加契合于你们的主题,更好地传达你们的设计理念,以及去挖掘出一条更清晰的、更引人入胜的主线。首先从建筑学或者设计本身的角度来看,你们是在一个现有空间里做展陈设计,需要思考这个空间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对于展陈内容有何影响,对于现有空间的局限性等,在设计中应予以回应,可能会成为设计的一个亮点。其次,基于你们放置的展陈空间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空间营造手段,让游客获得连贯的体验,并且作为一个科普馆,需要一些空间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具体内容。最后,作为科普馆来说,受众会有一定的倾向性,需要思考如何针对受众的特征去反哺设计,用更加多样生动的手段去进行科普和传达。



华南理工大学2组(陈薇思 张璞苇 李姝颉)

专家点评:

张磊:这个小组整体的设计工作比较完整,通过家的场景定位来呈现年画的应用场景是一个比较巧妙的构思。木版年画作为一项非遗技术我们希望它能够活起来,现在虽然它很有人情味,也具有烟火气,但是它表达的不是当代,因此它能够活在过去却无法活在当下。建议在后续深化过程中重点考虑如何以现代的家为背景去植入或呈现木板年画,使木板年画能够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其次,可以考虑拓宽木板年画的应用场景和期限,结合文创设计。最后,这个小组提出木板年画跟国际文化相交流碰撞需要把握好度,否则很容易偏离木板年画自身提供的感受。

王晶:在今后深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概念定位,把设计理念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其次,园林是该组做形态提取的部分,但是做苏州的项目不一定非要做园林,而是要明确园林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可以转换元素提取的思路,不仅仅停留在具象元素符号的提取。此外,仅用某个时期某张木板年画作品做色彩提取是不够严谨的。其次,设计过于注重场景的搭建,反而削弱了木板年画展品本身的存在感,在空间尺度把握上需要再做减法,密度适当降低。

南京艺术学院(刘寒蕊、朱诗怡、马彭伟、卢子轩、陈川泰)

专家点评:

马丽茵:这个小组在调研阶段做了充足的功课,但是从周边文旅资源直接推断到现在的主题有些生硬,应该把故事讲得更完善一点,让逻辑性更强一些。这个小组的优势是分析了周边的一些博物馆,并从中汲取能量,但在场地及建筑本身的分析上有所欠缺,同时内容展示比较跳跃。关于如何将博物馆打造得具有吸引力,我的建议是找到自己最热爱的点然后深入挖掘,作为设计者,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游客。

滕学荣:这个小组具有三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结论来自于充分的调研分析,第二个优点是通过调研凝炼出了设计关键词,即年轻化、现代化,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定位;第三点是在平面图上能够看到专业的考量,包括人流动向、动静穿插等。除此之外有几点建议:第一点是分析受众群体时对于年轻人的界定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吸引年轻人;第二点是这个小组提出了定位,但没有提出实现这些定位的具体方法,因此这个方面还需要深入;第三个建议就是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展示方法去表达设计想要呈现的效果。总结以上就是生成逻辑要进行串联,技术上要找亮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组(赵步青、王宇豪、李俞辰、黄子潇)

专家点评:

杨晓绮:首先,方案的图纸表达力很强,有色彩、有时尚度。这一组同学对建筑的环境有一定的分析和表达,对于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分析,总体来看整个逻辑是连贯的。关于方案本身,平面图缺乏细节,没有展示出整个设计的系统性,只有散点的表达。平面的系统性是非常重要的,整个系统从高到低,从亮到暗,是如何串联起来的,需要表达出来。此外还要注意汇报的语速以及与受众的沟通,若能够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历练这种汇报能力,我认为是很好的。

刘杰:这一组同学设计把握的时尚度非常好,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延续到各个空间节点的设计里面。在此有几个建议,首先就是各空间如何过渡,空间功能很清晰,但他们之间的过渡很重要。其次如何保持文化体验的这种姿态性,城墙作为我们的主题,如何作为一个文化背景,在所有功能空间中被强化出来,也就是说如何保持城墙文化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其次城墙作为叙事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它的空间语言其实是拒绝性、阻断性的,如何在今后的设计中弱化或强化它的特点并且呈现在展陈空间中,这也很重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组(何鑫、郭晨、朱炳文)

专家点评:

马丽茵:这一组同学思路非常清晰,并且是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在做这个文化空间的设计,花费许多时间去做文化分析、场地分析,接近于真实项目的落地方式,并且在改造设计上没有对空间进行太大的改变,达到一个轻资产轻设计的效果,因此最后设计是比较灵活的。此外,这个小组提出要做一个文化展示综合体,在后续深化过程中,建议从共享空间、研学空间、文创等多角度去考虑和深入。如果想突破旧的东西,那么可以从新材料、新理念和未来希望采用的新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

谢冠一:这个小组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平面分区,改变了原有的流线来呈现白局、琴、扇这几个主题,思路非常清晰,然而在逻辑衔接上存在一定疑问,即文化、美食、建筑、气候及旅游人群等大量前期调研数据没有作为依据或支撑,平滑地过渡到平面分区及流线改变上来。在今后深化过程中,应该明确工作重心是在室内设计或展陈设计上,突出能够转换为展览场景的文化素材。前期的分析工作与后面的设计创作是两套语言,需要克服合理衔接这个难题。

29.jpg▲点评专家

30.jpg

▲指导教师

各高校指导教师、命题企业代表、主办单位领导、“室内设计6+“教育创新项目观察员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分别对汇报学生的设计作品和研究内容进行了专业点评,并就设计方案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经过为期一天的紧张答辩,各校毕业生均出色完成了汇报任务。


会议最后,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名誉副理事长、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董事长/首席设计师宋微建先生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中期汇报会各校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本届联合毕业设计总命题对学生们来讲是富有挑战的,但学生们做到了从新鲜的角度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作为一场实战演习、深入浅出,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言明意赅地将文化语言转译为建筑语言,相对于追求建筑物理层面的高大,更要追求精神层面的高大。”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活动自2013年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每届的选题都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由设计企业单位出题,实事实做,十分具有挑战性,也给参与联合毕业设计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本届联合毕业设计的开题至中期从3月初一直持续到4月底,分别由南京艺术学院、同济大学承办,最终答辩阶段的活动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预计将于5月27日举行。

31.png

“室内设计6+“2023(第十一届)联合毕业设计的总命题为——匠心传承:“非遗”文化空间设计,符合我国近年来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要求,此次联合毕业设计也从建筑及室内设计的角度,为如何更好地展陈、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积极探索。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作为中国室内设计界权威学术团体,一直致力于行业学术交流,引领行业学术发展,通过搭建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于建筑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设计教育交流品牌项目,未来将进一步扩展项目在全国各地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出席活动的嘉宾:

承办单位领导:

陈易(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室内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组责任教授、博导)

点评专家:

宋微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名誉副理事长,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董事长/首席设计)

娄晓军(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空间设计研究院院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校学院客座教授)

张磊(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王传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院资深总工程师)

杨晓绮(上海建筑装饰(集团)公司总建筑师)

马丽茵(上海康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指导教师:

左琰、林怡(同济大学)

谢冠一、薛颖、云翃(华南理工大学)

刘杰、兆翚(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晓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琳、滕学荣、张丽(北京建筑大学)

朱飞(南京艺术学院)

王晶(天津大学)

32.jpg

关于“室内设计 6+”联合毕业设计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作为由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品牌设计教育创新项目,是一个联合全国多所高校、结合设计企业实际项目的综合毕业设计活动。活动历经2013-2023年连续十一届的深入积累,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室内分会设计教育平台建设成功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作为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品牌设计教育创新项目,自2020年进一步优化提升“室内设计6+”在全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西、华中六大地理区域的影响力,联合建筑学和环境设计类专业高等教育资源充分的省市相关院校、设计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教育创新项目,进一步加强室内设计师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国设计教育及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


●“室内设计 6+”2023(第十一届)联合毕业设计

总命题  匠心传承:“非遗”文化空间设计


实验组

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天津大学

命题单位: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东北组

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吉林艺术学院

联合主办:黑龙江省室内设计学会

支持单位:沈阳田园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北京装库创意科技有限公司


华北组

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命题单位: 山西国盛电力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山东物本六合家居有限公司


华东组

苏州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吉林建筑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联合主办: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

命题单位: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杭州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无锡汉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华西组

西安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兰州理工大学

命题单位:陕西汉森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华中组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

命题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旅展示艺术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创品建材营销有限公司(诺贝尔瓷砖)


华南组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辽宁工业大学

命题单位:横琴意品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山市岩峰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3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