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上午,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办,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空间设计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室内设计6+”2022年第十届联合毕业设计终期答辩汇报会(实验组)在腾讯会议顺利召开。
来自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天津大学的院校师生,命题单位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专家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毕业答辩在新浪家居、室内设计分会抖音号、筑龙学社等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表示很高兴以线上视频会的形式参加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的答辩活动,6+活动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大力支持的,由室内设计分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教育创新项目,从2013年开始的10年间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离不开各位老师、学生、企业、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努力付出,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室内设计6+是产学研一体的交流设计平台,各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实现了设计教育与就业的衔接,极大促进了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本次“和而不同”的命题极具思考性和广泛性,也希望能取得丰富的成果。预祝本次答辩取得圆满成功,也祝福毕业生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苏丹首先感谢中国建筑学会与命题单位等的支持,同时感谢实验组七所高校各指导老师的辛勤付出,对参与活动的学生们所取得的丰富成果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室内设计6+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平台上的教育创新项目为促进室内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联合全国多所高校,结合设计企业实践项目的综合毕业设计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则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也吸引了国内各大知名设计单位的支持,已经成为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全国性教育创新项目。本届6+活动围绕“和而不同”的主题,通过实地考察、线上会议、专家指导等方式积极展开毕业设计。再次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预祝实验组终期答辩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珂表示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很荣幸代表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做发言,感谢各位老师、同学、设计同行半年来辛勤的付出。室内设计6+项目10年以来发展迅速,在疫情反复的环境下,设计教育面临很多困境,6+活动能一直延续也与学会的付出密不可分,再次对主办方表示诚挚的谢意。实验组作为6+项目的主舞台,实验二字也体现了对我国当代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和而不同”的命题是值得思考的难题,也感谢命题单位的建议,希望看到学生具有深度与创意的思考。并表示等待疫情结束之后,希望能与各位在花开烂漫之时相聚岭南华园。
点评专家
第一组 同济大学
《新桃花扇》
设计学生:洪韬淇、刘情、孙婧雯、岩希罕
指导老师:左琰、林怡
点评专家:娄晓军、王国彬
娄晓军:
定位很巧妙,场地定位为秦淮生活美学馆,空间与故事相对应。将整个场地展示、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将室外景观进行园林化的策展处理,在原有的场地上进行了强化,用水面加假山营造小场景,亭子之间进行回望,在植物细节上也进行了详细的选取。在室内空间上,展厅运用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技法,融合网红打卡传播手段。但是,在空间效果表达上有些欠缺,不够丰满,具体的设计细节与表现可以深入。
王国彬:
作品系统性较强,从文本叙事到空间叙事做了很好的转译,有一定的前瞻性,也体现出当下热门的叙事性设计。空间叙事比较抽象,给人们瞬间的印象,转译通过空间叙事而不能过分依赖文本。方案中多次出现的扇子造型与桃花扇主题的关联可以进一步考虑。展陈空间可以进行场景化的设计,场景是环境加上人的行为,要把观众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仅仅考虑物理空间。如何在行走观看的过程中,实现解码和编码的过程,同学们在后续工作中可以深入思考。
第二组 天津大学
《秦淮文化数字体验中心》
设计学生:邓少健、贺雅然、黄正元、雷吴玥、卓尔
指导老师:王晶
点评专家:娄晓军、张明杰
娄晓军:
从课题源头进行了地方志、文献以及人群的分析,前后关联度很高,比较扎实。其次,景观、建筑、室内一脉相承。原始建筑没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与相关方确认后拆除重建也反映出一定的批判性思考,将原有建筑拆除,在地性,低调的、现代建筑放在历史街区,弱化造型同时又能吸引人,处理平衡地非常好。整个从建筑到展陈充分体现了数字体验中心的命题。而且在综合解决问题方面,室内外展示结合地很好,室外展示与城市相呼应。除了展示空间外,还可以考虑到整个观展体验,如何把展览延续、把展览带回家,既从大的建筑入手,又从细致收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张明杰:
这组同学做了很充实的工作量。从场域到微观、人群都做了详实的分析,每个环节非常详细而且逻辑非常清晰。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展陈设计到室内设计都十分有章法与层次。在展陈设计上有新意,不同的观众选择选择非线性的参观动线,这样的展陈方式十分吸引人与个性化。同时,图纸表达也很有感染力。在建造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思考洞穴形态用什么材料实现,新建建筑的规划限高、停车问题怎么处理。但总的来说,这组作品从分析到创作、批判性的思维到实现,都是非常优秀的。
第三组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组
《诗话秦淮》
设计学生:陈磊、黄义、李希雅、庞云森、邢哲琦、张晨
指导老师:周立军、兆翚
点评专家:倪阳、董强
倪阳:
建议有以下几点:第一,设计采用了诗歌这个很抽象的文化作为构思与线索,但目前更多的是在展厅的名称,但诗歌往往带有场景,可能需要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诗歌的紧密性和体验性不够强。第二,古建的改造的思路是修旧如旧和现代创新性。这个作品一些空间细节不够平衡,例如升高部分的空间跟原有空间的关系有点凌乱,特别是楼梯相对于整个狭小的空间,比例尺度有些大。第三,展览的方式过于常规,空间组织和结构、逻辑关系比较平铺直叙,具体的展览空间中装饰有些多,在空间尺度不大的情况下,或许可以更收敛。
董强:
这个毕业设计的每个独立的部分逻辑都很清晰,方法比较明确。但是对于整体来讲缺少一些内在的逻辑。在空间的部分上,景观和建筑、建筑和展陈、展陈和室内的关系不够明确,每个部分的技术与设计都做的不错,但是各个部分的衔接与联系,缺少统一的气质、文化脉络。另外,空间的公共空间和展厅的关系以及景观和建筑对话等等这些部分非常重要,后续小组成员可以加强合作,思考这些问题。
第四组 华南理工大学
《方寸之心,海纳百川——浩瀚众创空间改造设计》
设计学生:谭智文 熊壮 刘功昊 邢洁
指导老师:薛颖 云翃
点评专家:张梁、张明杰
张梁:
对功能定位、场地调研以及场地周围人文景观和室内空间的呈现上做了努力,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新的声光电的设计手法进行呈现,这是好的突破。但是观念和创意突破不够,在设计理念方面有待提升,虽然设计脉络从浩瀚到方寸,包括用鱼骨的概念,思路是非常到位的,但是呈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功能定位方面,尤其是空间之间的联系,第一个方案“海浪”的呈现以及设计元素的展示还需要加强。展陈设计包括空间、美学两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它需要给用户带来获取有利信息的前提下,还需要给他们很深的体验感。对空间的改造提出了左右空间之间融入的方式,但是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空间扩展以及空间美学的营造还需要思考与引领,期待这组同学能够继续研究,真正从设计的角度提供更前沿的效果。
张明杰:
从整体链条清晰度和合理度来看有待加强,从调研层面——得出设计策略——得出设计概念——指导细部设计,这些链条有一定的残缺。从前面调研的角度来看希望再定性定量化一些,比如共享空间的组合方式会得出的面积配比最好用表格来体现。联合办公的需求其实非常定量化,包括不同人群的分析,人群与人群之间关系的分析,不要太注重实体,更需要注重空的部分,要对人有更细化的分析,行为、生理、心理层面都需要更细化的分析。学术名词的运用还需要斟酌,原空间是一个消极空间,要将它变成积极空间,在二次设计的时候怎么引入强有力的秩序带入这个空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图形化的海浪和鱼骨这些原始的雏形一定要和空间流线和功能相关,避免太概念的符号化和隐喻化的东西。
第五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组
《寻梦造物记》
设计学生:高金成 张吉东 吴昊晨 张紫婷
指导老师:刘晓军
点评专家:娄晓军、王国彬
娄晓军:
主题逻辑清晰,每个展厅之间有过度空间是一个亮点。在展陈手法方面有很多新颖的地方,考虑了新媒体展示和实物展示多种展示手法。在动线设置上运用了园林的手法设置流线,而且每个空间都营造了不同的进入方式,体验感很强。在图纸表现上,每个空间运用了轴测图结合传统画的色彩进行表达,表现内容和表现主题非常完善。视频非常直观的表达动线和空间。需要优化的方面在于非遗除了展示非遗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展示制作非遗的过程,同时环境的影响都要在设计当中进行考虑。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了展陈大纲,展陈展示是以内容来主导的,大纲能够确定一二级标题,他们能够抓住这一点是十分关键的。这是以展示为主,以文化体验为主的空间,要把展示的内容落实到位,这样不会使展示空间忽略展示本身以及人观展本身体验的特点。
王国彬:
做展陈设计,建筑设计、展陈大纲、运营缺一不可。这组同学对建筑空间有所塑造的,但是从文本到空间有所脱离,展陈空间和建筑缺乏故事性。非遗展示的是记忆而不是物,如何展示非遗而非展物,是一个关键。造梦让人想到了游园惊梦,闭眼体验,睁眼看展,梦是看不见的,需要用身体去体验而不是眼睛去看。这组同学有两个地方给人印象深刻,设计中的沙盘空间给人体验很好,但是后面的文本叙事空间的语言较为朴素,博物馆如何构成一幕戏,做出以观众为中心的设计方式是非常关键的。
第六组 北京建筑大学一组
《胭脂如影》
设计学生:王湛宇
指导老师:朱宁克
点评专家:倪阳、董强
倪阳:
设计思路较为清晰,胭脂的概念对于整个文化的提炼是非常有特质的,但是对于整个体系的选择,比如酒楼本身建筑和主题是可以关联的。胭脂更多表达的是市井文化,整体展示的内容还是围绕市井文化的概念,但是不够全面,市井文化在设计里面的表达需要非常清晰以对应场景后的主题思路,在现在看来思辨方面还不够严谨。现在建筑改动比较大,建筑的形态和形式跟最初的酒楼的关联度从文化识别性来说不是特别准确,如果想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未来的启发,必须要想到轻介入原则。展览内容应该要精炼,展览大纲需要丰富,展示的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览内容要依据原则重新组织,周围可以用构建织物的方式做个遮蔽,留有通道可以让空间更有体验感。胭脂的提炼和市井文化的特质可以更加开放空间,展览的方式上,线性和带装的空间比较陈旧,可以用空间构成的概念进行组织,这样能够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董强:
以光影和倒影为主题,逻辑清晰,概念性强,成果集中紧凑。但是整个设计集中在建筑空间部分,景观部分设计考虑较少。流线设计较明确,但是空间组织较为简单,没有突破性的成果。除了书香世家空间比较丰富,其余空间尺度细节把握有所欠缺。文化表达部分色调统一,材质使用彩色玻璃和亚克力给人印象较为深刻,IP的形象设计较为有特点,但是展厅的形式手法有些过多,作为展示建筑应当更关注展览而非装修,建筑应该是创造展览的空间,应该从文脉和场地去设计一个展览的空间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装饰上。
第七组:南京艺术学院一组
《西风东渐下的建筑沧桑》
设计学生:郝梓君、王萍、张亚雯、乔凯璐、沈敏
指导老师:朱飞
点评专家:娄晓军、王国彬
娄晓军:
这组同学把空间定位成一个民国建筑模型的专题展厅,从这个建筑的体量和位置来看,是比较合适的,并分析了建筑原来的利弊,对建筑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功能结合了形式的需求,增加了建筑本身的一个空间的趣味性。第二,这组同学也是有一个明确的大纲,形成了展陈的内容和线索,但在展陈手法上面,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第三,西风东渐专题展,我们也要把它发展的脉络写清楚;第四,在建筑展示上,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我们这个展览能够多大程度上,在专业度上面进行一个宣传和展示,真正让人直观地感受建筑的尺度和比例,我还是希望同学们用一些多元的展示手段,如裸眼3D、全息影像、艺术装置等方式来丰富我们的展示手法,希望能通过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产生遗址化的一种感受。
王国彬:
这一组的作品做的很细腻、很成熟,但作为实验组,也许需要一些生猛的,甚至略显粗糙的过程。不能叫实验组,却不提实验性。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展览的当代性是什么,如何体现展陈的当代性。第二点避免以上帝视角看一个设计,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给谁看、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这是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工业文明时期功能、形式的这种出发点。第三个展陈大纲这一点,关键在于说明要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要成为一个好的展示设计师,你必须要懂得如何去架构和编排展览。
第八组: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组
《桨声灯影里 西水关外别》
设计学生:盖瑞姝、张广益、李文、陈宜爽、高天天、刘昳
指导老师:周立军、兆翚
点评专家:娄晓军、张梁
娄晓军:
这一组同学在对场地及原有建筑的回应上是很有创意的,城市客厅的可变动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进行不同的组合,并且让它作为这个建筑可延展的一部分。在内部改造和空间尺度的把控上面都是在尊重原有建筑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对场地的景观设计也围绕着园林的动线进行组织,这都是比较值得赞赏的一面,但是没有突出展示的主体,作为一个室内的设计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作为一个展示设计来说,它没有能够让人关注到主题产品或者展项,所以提醒学生,在以具体内容展示为主的时候。尽量简化室内空间的装饰,因为人的视线会受到很强烈的干扰。
张梁:
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作品的完整性是非常突出的,从设计理念,包括文化脉络的梳理,建筑设计,周边的人文环境等,还是非常精致和到位,体现了他们强大的设计能力和对项目的把控能力。但在设计整个项目的过程当中,同学把很多的精力,集中在了建筑设计和场景规划方面,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们室内设计学科,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把控。
第九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组
《风标•秦忆》
设计学生:焦晓弥、张婧怡、冯子月、向杰
指导老师:刘晓军
点评专家:倪阳、董强
倪阳:
设计逻辑,前期分析工作还是很充分的,不足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概念比较宽泛,主要是体现了什么?所谓国风和秦淮文化最后的落点在哪里?作为展览的一个空间,肯定要选择一个出发点来展开,这个重点如果抓不到的话,会对整个展览主题的明确性,内容的节奏产生影响,它就会比较散,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因此在最初概念的确定方面是应该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深度不够,具体展开到建筑、室内,包括平面设计的时候,是比较浅的,不够有力。另外,效果图的表现基本上是二维的,具体的空间关系,包括角度、空间的展示都不是很典型,因此作品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董强:
设计成果方面,从调研到理念、主题、建筑、展览各个环节基本都具备,也简单表达了这个项目各方面的内容。前期的调研分析也比较充分,提出了一些国潮,网红的概念,但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多,呈现上不够创新,从空间设计上来讲,功能平面和流线的处理比较简单,空间的尺度也不是很清晰。在文化方面,从三副画卷入手,表达一些传统的生活场景,但是在新时代,我们其实并不是去完全表达这种传统和世俗。特别作为一个展览馆,我们更应该去贴近我们时代的风貌,更多的以一个现代的空间去呈现,结合一些科技手段去表达我们的展览内容。
第十组 北京建筑大学
《城河记忆》
设计学生:蒲艺、张宏俐
指导老师:滕学荣、杨琳、朱宁克
点评专家:娄晓军、张明杰
娄晓军:
本组的前期调研详实,在建筑改造中能尊重原建筑形态,设计手法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提炼较好,对空间的分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前期调研的结论与后续的设计关联不够,命题要求是对秦淮文化的体验,而作品的空间现代感过强,感觉与传统文化内涵的体验式空间有差异。同时对色彩的运用应该更加注意。
张明杰:
作品的亮点在于文学性的视频的引入,方式较有室内专业特色,方案本身相对较为完备,处理与组织空间的能力较好。但从调研到理念的提出太过跳跃,且建筑的改造重点放在建筑表皮,同样较为跳跃。作为实验组,“和而不同”的主题应得到实验与体现,室内与建筑专业的思维有一定差异,室内更具演绎、文学与艺术的特色,希望在实验组中得到体现。
第十一组 南京艺术学院
《思接千载,相会文都》
设计学生:吴佳艺、庄丽、徐译、韦志柳、吴冠澄
指导老师:朱飞
点评专家:张梁、张明杰
张梁:
同学们的前期调研、对文化的梳理、对商业的定位等工作较为详实,体现了一定的工作量。在建筑改造方面,改造方式是否可行有待讨论,是否可通过保留建筑历史形态的方式提升落地性。在室内设计方面,项目的定位较为宽泛,应进行深入思考,以提升项目的吸引度。作为实验组,更应考虑到设计的先锋性与张力,延伸至使用者的体验层面。运营是方案落地的基础,建议学生们多加思考。
张明杰:
总体来讲项目调研较有章法,但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的设计流程,思辨与研判的过程没有足够的体现,建议是在建筑层面,应与周围的城市肌理呼应,对结构的改造手法应深入思考。室内层面,组合式的空间效果的实现可能在现实层面有落差。展陈层面,展陈的手段略显简单与传统,整体来讲这组同学需要提升思考的纵深度。
刘伟震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组织服务工作,把平台搭建好,做好桥梁工作。非常感谢一直支持学会工作的各位导师,各位设计师,各位同学,我们的工作将精益求精。今天新浪家居浏览量高达14.3万,筑龙学社观看人数高达1万多人。未来推广工作方面将不局限于书面的宣传,还将加强视频宣传,希望老师和学生继续支持学会的工作!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
李存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苏 丹(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馆 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陈 亮(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兼室内设计分会秘书长、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环艺院院长)
张 珂(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委员会 副会长)
周立军(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倪阳(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名誉副理事长、极尚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王国彬(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张梁(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深圳洪涛集团设计二院院长)
娄晓军(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空间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明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董强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杨琳(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实验组联系人 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
李南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环艺院助理院长 咨询中心主任)
刘伟震(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秘书处副主任、“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联系人)
本次活动的参加院校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周立军 教授, 兆翚 副教授, 刘杰副教授/系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谢冠一 教授,薛颖 副教授,云翃 讲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晓军 副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杨琳 副教授, 滕学荣 副教授, 朱宁克 副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朱飞 教授, 张晖 副教授, 吴风南 讲师
天津大学:邱景亮 教授, 王晶 副教授
●关于“室内设计 6+”联合毕业设计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作为由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品牌设计教育创新项目,是一个联合全国多所高校、结合设计企业实际项目的综合毕业设计活动。活动历经2013-2021年连续九届的深入积累,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室内分会设计教育平台建设成功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作为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品牌设计教育创新项目,自2020年进一步优化提升“室内设计6+”在全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西、华中六大地理区域的影响力,联合建筑学和环境设计类专业高等教育资源充分的省市相关院校、设计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教育创新项目,进一步加强室内设计师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国设计教育及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
●“室内设计 6+”2022(第十届)联合毕业设计
总命题 和而不同:“地域·文化”空间设计
实验组
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天津大学
命题单位: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北组
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命题单位: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沈阳田园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华北组
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命题单位:赛拉维室内装饰设计(天津)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东组
苏州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命题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杭州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
华西组
西安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兰州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
命题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中组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中南大学
命题单位:汉厚柏合建筑设计事务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华南组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工业大学
命题单位:I-Pin爱拼科技
支持单位:东莞市唯美家居建材有限公司